本篇文章1523字,读完约4分钟
回顾过去的一年,理财市场最受关注的不是银行以外的理财商品。 这个一直处于“配角”地位的理财品种,在市场环境艰难的年份大显身手,一举成为市场明星。
与以往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全年的突出优势是短期化和高收益率。 这也将成为吸引投资者最重要的“武器”。
双重吸引力
根据普益富数据库,截至去年12月下旬,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超过2.5万。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资产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李勇估计,银行财科技商品全年累计发行规模超过20万亿,余额超过7万亿。 根据年的数据,银行理财产品发行1.2万种,发行规模7万亿亿,余额超过3.4万亿。
预计在发行规模大幅增加的基础上,财富科技商品的收益率也将上升。 统计数据显示,年前三季度,财富科技商品发行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4%,其中16款产品最高收益率超过10%,3307款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超过5%。
不仅如此,银行理财商品短期化的特色也很突出。 年整体,特别是年上半年,短期化产品占银行财富科技商品总量的“大半江山”。 据统计,一年前三季度,三个月以下期限的产品占64%,一年以上的产品不到3%,其中一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达到33.5%。
在受相关政策影响后,超短期产品发行量锐减的年11月,这一特色依然明显。 据普益富统计,年11月,1个月以下期的财富科技商品发行量比例下跌,跌幅达到11.38%,但仍达到15.54%。 此外,1个月至3个月产品发行量上升5.85%,为46.06%; 3个月至6个月(含)期产品发行量所占比例上升0.54% (至26.21% )。 6个月至1年产品占有率上升3.40%; 1年以上的产品占有率上升了1.14%。 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3个月以下的产品发行量在银行财科技商品整体发行量中占61.6%。
解释一下这两个特点,就知道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楼市调控的那一年,收益稳定、流动性好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件。
导演之剑的频率“出鞘”
值得观察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在2009年成为理财市场的“黑马”备受欢迎和关注,但其突出的两大特色,也成为其频繁遭遇监管的重要原因。
由于年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企业持续存在,市场对加息的预期一直存在,投资者对银行理财商品的诉求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剧。 而且,每年持续上升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市场流动性不断紧张。 除了严格的储蓄贷款比监管要求外,各银行资金紧张,纷纷推出高收益的超短期财富科技商品“储蓄”。 特别是在月末、季度末等考核期的节点上,这类产品还有更大的路要走。
但是,银行利用超短期财富科技商品“储蓄”进行套期保值的行为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观察。 年6月底,银监会将理财池中的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期保值相关票据,以及高利率贷款、银银合作等行为定为“违规”模式,要求银行自行调查和纠正。 9月3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通知》,再次禁止调整高利率下的监管指标。 11月11日,在第四届经济金融形势通报拆解会上,银监会再次强调:“严禁发行短期财科技商品高利率储蓄,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期保值。” 银行的财科技商品也在监管层规范化后,力求创新的基础上,以其稳健的特色吸引顾客。
相对于年的市场结构,李勇预计银行理财和固定收益类信托等具有本特征的产品规模将持续增长。 在年经济形势仍然缺乏明确性的前提下,具有保本特点的银行理财产品仍是资金流入的重要行业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银行等理财机构根据市场诉求,发行越来越多稳健的产品以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监管层将更加严格地关注这块积累了越来越多资金和客户的领土。
作者⊙记者金苹果
标题:“银行理财监管之剑频出鞘 2011狂飙突进的一年”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