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6字,读完约4分钟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36个地区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年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36个地区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12.94%。专家认为,目前一点地方政府靠举债出政绩、大肆借钱融资的方法较为普遍,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偿债压力和债务风险逐渐加大。

“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近两年来,地方债务问题越来越频繁地引起舆论的关注。 一种普遍的认识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各地债务风险相应提高,极端的看法是,地方债务正在失控。

尽管对地方债务深表忧虑的言论很多,包括专家拆析、国内媒体的部分数据披露、外国金融机构报告、国际经济组织预测,乃至部分海外媒体“看空”中国的研判。然而,不难发现,有关地方债务危机的评估多属于外界的边缘性解读。

“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另一方面,这与地方债务构成多而繁杂、数据不透明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不透明本身给地方债务危险性评估的正确性打了问号。 事实上,地方债务经常受到关注的,不仅是与中国的经济稳定性密切相关,也在于外部和政府对地方债务安全性的评价有偏差,之后在问题上的争论越来越容易受到关注。 因此,评估的基础是弄清国内地方债务的底线是当务之急。

“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与此除外,在地方债务上还存在一种评估的简化。拆析地方债务过重的原因,无外乎gdp崇拜下,地方政府为谋求快速发展,以政府信誉作担保,不计后果地大肆举债,另外,金融监管客观层面不足,问题因而进一步放大。某一种程度上,过度举债被一边倒地归咎于地方政府不负责任。实际上,情况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作为资本配置的方法,依赖融资贷款的模式推进地方建设并不是不好的手段,国外很多地方也一样,后者的融资方法更丰富。 很明显,问题不在于融资,而在于融资的比例,取决于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就是监管能力。 客观地说,国内目前要控制金融风险,还是依赖有限的开放金融渠道,不具备很强的监管能力。 地方债务膨胀是集中的表现。

“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地方债务是不是一个刚刚才出现的问题?从资料来看,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就有调研报告称地方政府债务过重威胁经济安全。也就是说,监管不力在先,问题由来已久。但为什么直到今天,这个问题才被周而复始的提及呢?可以看到,它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对应。

“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长期以来,网络出口、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两大驱动力。 将政府主导的内部投资作为投资的首要形式,最终表现为政府的杠杆作用。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庞大的债务被经济增量轻易掩盖,问题不会暴露出来。 但是,当经济增长放缓时,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本身的问题就变得突出起来。 可以说地方债务危机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凸现出来。

“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2008年作出4万亿投资决定,并于次年出台一揽子计划。伴随着下至各地的项目启动,它们转而成为地方举债的起因。由此可见,地方债务扩大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问题。而此后,全球经济形势仍在恶化,各地经济增长压力巨大,这时候,地方政府急于让经济回复到基本面,新一轮的举债成为可以想到的最好方法。

“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从问题的演进来看,地方债务危机只是表象,最核心的问题,是面对经济下行形势,政府应该使用什么方法应对。目前来说,各级各地通过刺激性政策求得短时效果仍占主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首选。然而,从一季度跌出预期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虽然政府不断越界调节,但似乎越来越收效甚微。这些数据反馈,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采纳,进而作出调整,攸关中国经济的未来。

标题:“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评估”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