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8字,读完约4分钟

以各种节日为噱头来设计产品,已经是各产品企业司空见惯的推销手段。当客户带着节日特有的心情去购买产品时期待的是卖家能有相

以各种节日为噱头来设计产品,已经是各产品企业司空见惯的推销手段。当客户带着节日特有的心情去购买产品时期待的是卖家能有相应的产品设计,而不是一个被卖家以节日之名忽悠过去购买跟节日本身一些关系都没有的其他产品,与其在推销过程中被顾客发现是“挂羊头卖狗肉”而遭遇投诉还不如事先直接进行产品明示,以免失去顾客昂贵的信任。在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不少银行就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让不少家长倍感失望。

“产品有名无实 被儿童节的理财产品“儿戏”了”

“六一”国际儿童节,一些银行乘坐儿童节顺风车,以“过得开心、有礼貌”、“为孩子建造聚宝盆”等为噱头,推出各种儿童理财产品。 据银行网数据库显示,截至去年5月29日,3家银行发行了8种“六一”专用财科技商品。 “来咨询的父母很多,儿童节的专属理财产品还是很受欢迎的。 ’一家股份有限公司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产品有名无实 被儿童节的理财产品“儿戏”了”

但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这些所谓的儿童理财产品基本都是有名无实,并没有对比儿童群体的独特设计,甚至连银行自己也承认,理财产品前缀“儿童”二字不过是以“儿童”为噱头,搭车节日经济。银行客服中心从业人员的说辞则更加直接:“说白了,我们这款产品其实和儿童没太大关系,就是一款很普通的节日特供理财产品,各个节日我们都有特供理财产品,比如情人节特供,元旦特供。”

“产品有名无实 被儿童节的理财产品“儿戏”了”

在理财论坛上,网民刘先生对银行的方法提出了质疑。 “名为‘儿童理财’的产品,不是只比较儿童顾客,也不是儿童群体有创新的文案,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这不是利用了儿童节的名字吗?”“银行利用节日推出理财产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方法也太马虎了,每到节日在理财产品面前更换“称号”,也看不到产品的特色和创新。 ”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网民的赞同。 “购买财科技商品时,附带两张动物园的入场券、准备儿童节玩具,只是花了这么多心思,银行不会怎么提高价格,但是这些银行不会换药。 ’李先生认为,银行是“不用脑子”的偷懒方式。

“产品有名无实 被儿童节的理财产品“儿戏”了”

其实,此次“儿童节”较之前的“妇女节”与“情人节”相似,不少金融机构利用节日的名号趁机推出专属的理财产品,而没有对比儿童的革新文案,同时没有严格限定只对比儿童顾客发售。对于市场上纷繁的理财产品,家长们仍应保持理性,看清理财产品实质并斟酌购买。

“产品有名无实 被儿童节的理财产品“儿戏”了”

记者还观察到,近期市场上也有不少基金企业推出“私募基金定投”为主推产品。 在某个基金企业的促销名单上写着一定的投资收益。 “据估算,假设父母从孩子1岁开始每月节约500元进行基金规定的投资,一直持续到孩子18岁停止扣除。 按照美国标准普尔指数1948年12月31日至1966年12月30日日历18年的实际收益率估算,基金定投账户将积累23.67万元的资产。 这笔资产将成为孩子升学、创业的非常重要的支撑。 ”虽然设想不错,但记者以一位投资者从2008年6月开始每周投资300元到某a股主动基金为例。 近5年来,投资本金共计77100元,利润5592.12元,年化利润仅为1.45%。 当然,这与这几年不振的国内股市有关,但也充分知道基金的投资风险。 相比之下,5年上浮1.1倍后,5.225%明显更具吸引力。

“产品有名无实 被儿童节的理财产品“儿戏”了”

不过,专家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除了购买理财产品,家长更应制定一份长久的理财计划,培养孩子良好的花费习性。不妨为孩子树立自己的储蓄账户,让孩子尝试怎样存钱及花钱。并且,可适当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活动,比如,在购买生活必须品时,让孩子用自己的零用钱分担一部分。”

“产品有名无实 被儿童节的理财产品“儿戏”了”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要考虑到其在下阶段或更长远的资金储备问题,可以酌情考虑采取基金定投等方法,以保障孩子的顺利就学。市场上有多个人提倡为孩子开户投资基金,甚至是购买股票,但是却忽略了让孩子参与,专家建议,首先要让孩子认知所投资的公司,可尽可能选择孩子熟悉的企业股票,像是家里有tcl的电脑等,这些企业品牌都出现在孩子周边,他们并不陌生,进而可以陪孩子一起观察所投资企业的关联营运消息,藉此让他们知道,那些讯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以及对所投资的钱会有何影响等,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学会简易的股票投资大体上。.

标题:“产品有名无实 被儿童节的理财产品“儿戏”了”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