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43字,读完约6分钟
纵观数千年文明史,中国人的黄金情结、中国人的买金故事,甚至于中国人对于黄色图腾的特有崇拜,都带着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悲
纵观数千年文明史,中国人的黄金情结、中国人的买金故事,甚至于中国人对于黄色图腾的特有崇拜,都带着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悲壮与豪迈,穿越千年而下,依然在这个银行卡遍地的数码时代,影响着你我的生活。我爱黄金之心拳拳,不知我者谓我贪财,知我者谓我何求?
广州有一个6月刚出生的婴儿。 本来姓“余”,父母给小名取“金”,合为“余款”。 父母说:“希望他们在衣食丰盈的环境中长大。 如果只剩下什么了,希望其中有钱。
本周,伴随着国际黄金价钱的一路走跌破位,“一声叹息”或许落在了众多中国家庭的心间;感叹再次“被套”之余,却也有很多个庭摩拳擦掌,预备再次入市抄底。
古人的爱金:
世态炎凉与梦想的纠结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们中国人对待黄金的态度就非常烦恼。 另一方面,杜十母生气地将百宝箱沉下,说“视金如粪”,有卓文君、王宝钏舍金钏奔寒窑。 另一方面,中国人说“书中有黄金屋,书中颜值如玉”,对于无数追求梦想的“凤凰男”来说,“黄金屋”和美丽的媳妇一起,成为了十年耐寒的原动力和终极目标。
这类感情,在民族文化的分裂现象中屡见不鲜:于黄金之爱恨交织,如对故乡之千回百转,曾经痛恨乡情之世态炎凉,又过度推崇衣锦还乡。
其实,没有人真的恨黄金。 憎恨金钱背后的文化符号。 是由哪个财富高低决定的阶级等级差异、被哪个利欲所吸引、失去节操的人性诱惑。 清除这些附属物,变回真金,这是美丽而真实的。
一方面,黄金是最早被运用于工艺品加工业的贵金属,中华出土文物里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之前。颇具延展性、抗腐化性极强的黄金,在中国古代,普遍被加工成金簪、金步摇、金手镯、金项链,为妇女时尚增光添彩;乃至明清时期,黄金首饰的工艺水品已经达到了令世界各国称道的巅峰。并且黄金也被运用于家居用品、武器的生产方面,是富裕阶层彰显身份的必需品。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哪个政权,黄金都是对抗信用风险的终极工具。 我们的祖先比白银和银票更信任黄金。 “金天然是货币”、“金必发光”,关于金的谚语、成语、典故不胜枚举,与金的稀缺性相辅相成。
如果这个世界,连黄金都无法信任,我们真的不知道还能信任什么?是飞花流水的爱情,还是过眼云烟的权力?我们爱黄金,如我们信任亲情,痴心永远。
藏族爱金:
藏币痴心,爱国情深
从香港到广州一线,许多城市的普通人都很喜欢收藏金币,几十年来成天“淘金”。 香港的陈景林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70年代,15岁生日那天,他收到父亲送的珍贵礼物——世界冬奥会纪念金币,从此沉迷于这个方寸世界。
80年代中期,他就业不久后创业,开始收藏内地发行的金银币,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小时候听祖辈、父辈讲,我们的国家怎么地大物博、历史辉煌,只停留在表面;后来我收藏‘出土文物’、‘佛教石窟’、‘桂林山水’,才去查书、请教学者,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祖国。”
30年后,陈先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央行从1979年开始发行的所有银币产品,他只收藏了2~3套; 剩下的几百套都是“袋子里的东西”。 “其实,集合的结果并不像过程那么重要。 欣赏每个金币的细节,陪你玩,学习文化知识,都已经是一种乐趣。 ”
“大妈”爱金:
既不傻也不瞎
再来看近期的时髦词汇:黄金市场中的“中国大妈”;在业内人士眼中,似乎是盲目购物、不擅长投资、钱多人傻的典型。可在笔者的接触里,众多“大妈”的故事依然令人感动。
住在越秀区的李阿姨一辈子没生过孩子,有6个侄女和侄女。 根据广州古来的传说,李阿姨作为长辈,是把她们的黄金饰品作为陪嫁送去的。 但这几年黄金价格持续上涨,李阿姨的养老金有限,有点捉襟见肘。 每次金价暴跌,她都马上去商场买各种饰品。 后来听说,年轻人现在不流行戴金饰品,所以为了追求价值买金条就行了。 李阿姨又急忙去买了6根10克的金条,为今后几年做准备,纷纷送给孩子们,“希望她们能装满金玉”。
对于金价续跌,多数大妈都比较淡定:跌一些儿、升一些儿,我们都不关心,我们一把年纪了,只想为孩子们的未来尽点儿绵薄之力。此情此景,不傻不隘,亦不盲目。
我们爱钱爱人情,冷暖人生,百味俱变。
家族故事
一枚戒指
传承百年母女情
在中国的家族故事中,广州白领佩芝母女几代的经历也许不能说是传说,但围绕着黄金戒指,展开了一幅长达一个世纪风雨人生的画卷。
20世纪初,佩芝的太外婆、曾经的“爱姑娘”,是湖南汨罗乡下的童养媳,9岁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四公子;16岁圆房时,娘家的哥哥赶山路送来了母亲倾其全部、精心打造的一枚金戒指,爱姑娘的母亲是想通过这枚戒指弥补自己对女儿的亏欠。
也许正是因为戴上这个充满母爱的戒指,爱着女儿一生幸福,才诞生了四个女人和两个男人。 金戒指是送给刚考上湘雅医学院的长女静纯的。 静纯觉得戒指太土了,特地去长沙胡同重新锻造成新的样式,刻上了英语方案“good luck”的文字。 静纯在广州稳定下来,和工程师结婚,生了女人和儿子,那个“good luck”的戒指也送给了女儿阿健。
戴着那枚戒指,小健乐趣成长,16岁走上了从业岗位;戒指不敢戴出来,就用红绒线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去支边、去恋爱、去结婚生女、再回过头参加高考。
后来,“爱女儿”老了,走了,静纯也老了; 90年代中期的意外疾病夺去了健先生42岁的生命。 那个三代前的金戒指落在了阿健的独生女佩芝手里。 幸运的是,这个年代审美多样性迅速发展,戴上旧戒指也不显得土气的多年来,佩芝戴上了这个黄金戒指。
从那个古典中华、旗袍摇曳的大宅门年代,走到这个简约忙碌的数码时代,黄金戒指依然灿烂如新,母亲爱女之心也是百年相通。
标题:“黄金梦折射冷暖人生”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