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16字,读完约6分钟

今年上半年低迷的a股市场令投资者损失惨重,黄金市场也“跌跌不休”,较为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博得了大多数投资者的青睐。然而,

今年上半年低迷的a股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黄金市场也“持续下跌”,较为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众多投资者的欢迎。 但是,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银行有时也失手。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有78种产品没有达到最高的预期收益率,其中结构性产品成为灾区。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78款产品收益率缩水

在银行理财市场上,结构性产品总是占据独特的位置,其高收益、高风险的脾性,让许多投资者又爱又恨。 今年上半年,一些结构性产品过期,收益不佳。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1.97万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1.1万款公布了到期收益情况,公布比例占55.8%。其中,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均实现预期收益率,但也有部分产品到期收益情况不佳。据北京商报记者粗略统计,上半年共有78款理财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有62款为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涉及股票、汇率、大宗商品、指数及基金等,另有部分为信托类产品,还有部分产品未公布确定投资方向。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从挂钩对象看,以挂钩汇率和价格的产品为主,其中挂钩价格的产品都是挂钩黄金价格的产品。 国际黄金价格从去年12月开始一直呈下跌趋势,另外由于今年4月、6月急速下跌,该商业银行发行的呼叫类中短期金钩类结构性产品均不佳。 其中,招商银行发行的多家黄金财富科技商品未能实现最高的期望收益率,产品到期后收益为零。 平安银行“智盈理财1058—大宗商品四期理财计划合并”、“智盈理财1058—大宗商品五期理财计划合并”的合并商品价格均未达到触发水平,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分文未赚。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高收益与高风险同行,这是投资行业的铁律。为了获得很高的收益率,投资者就必需损失一定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般是一个区间,根据收益区间的不同可将产品分为保本型、保证最低本金型、保证最低收益型和非保本型,不同类型的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如中资银行产品通常规定了最低收益率和最高收益率,并能保证本金安全,但部分外资银行产品设计则有可能使投资者亏损本金。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理财专家向投资者暗示,不可以被所谓的高收益所欺骗,必须冷静地明确产品证书的各个细节。 另外,任何银行的理财商品凭证都确定了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这意味着投资者将承担高收益下可能发生的难以按期全额兑付的风险。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逾四成产品到期收益“不见光”

现在很多投资者经常购买理财产品,购买时只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到期时检查银行账户的余额、本金、收益是否按时到账,整个投资流程就像选白菜一样简单。 但是,就产品运营中的具体情况而言,很多投资者不知道是否出现风险,到期是否能安全兑换。 事实上,现在很多理财产品的投放和到期收益率等新闻都不敢见光。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根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上半年有逾8000款理财产品未公布到期收益情况,占比约44.2%。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结构性产品共到期686款,其中有接近一半的产品未公布到期收益率。某国有银行内部人士透露,银行未公布到期收益率首要是因为产品到期收益率表现不及预期。此前银监会确定表示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比例及到期收益等都应披露透明,且新出台的“八号文”也再次规范了理财产品的新闻披露,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新闻披露的不规范屡禁不止。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商业银行不仅隐瞒了盈利情况的披露,而且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运行中的信并未上报。 据《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许多银行并未实质性披露存续期间的产品新闻——《产品管理报告》一般只简要记载了项目的顺利进展云云。 普益富研究员范杰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除公募基金外,其他财富科技商品如银行财富科技商品、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专家理财、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大量民间财富科技商品基本上都是私募品或半私募品,这些产品的新闻来源于 理财机构和投资者类似于经理和全员的关系,在理财活动过程中,本身存在新闻不对称,理财机构对投资者的意识在减少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理财市场兑付风险不容小觑

长期以来,投资者已经将“银行理财商品”和“稳健”划等号,但除了个别“积分”的结构性产品收益不好外,大部分理财商品在到期时“不赚钱”。 但是,6月下旬,商业银行面临着全年考核、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双重高压。 为了储蓄,商业银行频繁出现高收益的短期财富技术商品,多种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超过6%,单个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突破10%。 拆船者认为,财富科技商品市场的兑换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不是实际收益率,而是一个预期回报。作为银行来说,需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这关系到银行的信用”。他指出,在设计理财产品的时候,个别银行可能考虑到自己资金流动性比较紧张,为了更快吸收到资金,会把承诺做得更加高一点,但如果为了筹资,对发行的产品做出过高回报承诺,一旦无法实现,就需要考虑好处理措施。一种是银行贴钱,承担一部分损失;另一种是银行不履行承诺,那么前期的承诺无法兑现,银行信用必然受到影响。

“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有数据显示,截至年末,银行存续理财产品3.1万只,资金余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64.4%,比同期各项存款增速高50.3%,平均收益率4.32%。有机构认为,6月下旬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高度紧张,与大量理财产品到期兑付有关。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曾指出,在6月的最后10天,将有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到期,中国金融行业持续的流动性紧张可能会使一点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按时履约的能力受到制约。一旦市场上风险偏好发生逆转,投资者巨额赎回或新的理财产品难以顺利发行,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标题:“前六月78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