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04字,读完约10分钟
近期不少银行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到期,出现亏损,引发投资者的不满。在高收益、高风险产品逐渐占据市场的今天,怎么在投资时不使
近来,许多银行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失效,出现亏损,引起投资者不满。 在高收益、高风险产品逐渐占据市场的今天,如何在投资时不产生潜在的风险呢? 重庆晨报和两江银监分局合作,总结了目前银行理财商品的潜在风险和投资观察事项。 如果你想理财或者理财,一定要了解。
号称有15%的收益
到期后只拿回了本金
市民陈女士去年在重庆某银行网点通过理财经理了解到一款预期收益最高可达15%的理财产品,当时市面上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当时理财经理介绍,这款产品是和股票挂钩的,预期收益率最高可以达到15%。谁知,产品到期后,却只能拿回本金。后来我才知道,那位理财经理仅强调了预期的高收益,对其他的风险根本没有任何提示。”
监管提示:预期收益率是预期数字,与实际收益率不同。 对于顾客管理者夸大推进,模糊风险更要小心。
理财风险判断走过场
吃 亏,吃哑剧亏
去年,重庆某银行的顾客经理向王先生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王先生做完理财风险判断后,顾客经理说他做的风险评级结果和产品不符,如果要购买需要重新做一次。王先生觉得这是走过场,也没在意,在顾客经理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了风险判断,顾客经理让他选什么就选什么,结果顺利通过了判断。让王先生没想到的是,今年产品到期后竟然亏损了9%。在之前的风险判断中王先生根本不能接受本金亏损的,但在顾客经理的误导下做出了不真实的决策,苦果只能自己吞。
监管提示:理财风险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顾客筛选出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避免误购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建议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时,务必仔细阅读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确保资金安全。
[page]
承诺 的红利
为啥合同里没有
杨先生几年前去银行存钱了。 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保险产品。 每月固定利率2%,每年发放6%左右的红利。 但两年后,杨先生发现销售人员承诺的6%的红利从未兑现。 整体利益还是定期计算比较好。 “后来我读了一下条款,发现红利并不明确……”杨先生说。
监管提示:监管部门已经不允许保险企业的销售人员在银行网点向顾客进行营销。广大客户在购买相同产品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保单的收益和保障条款。如果购买了不满意,可以在10天犹豫期内退保。超过了犹豫期再退保,会损失较多本金。
银行代理销售信托产品
弄清谁在兜底
市民里奥先生前几天在重庆的一家银行购买了信托产品。 资金投入外省旧城改造项目,投资期3年,年收益10%。 “我以为旧城区改造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但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由建筑商承包,银行只是代理销售。 到期了,如果项目资金有问题,顾客和建筑商要负责,银行完全置身事外,所以我当机立断,把钱还了。 ”
监管提示:信托产品银行只是进行代销,说白了银行不承担兜底义务。客户在购买时需了解清楚资金投向的具体项目和还款来源,对项目风险进行把握后再慎重决策。目前,外地出现了银行员工私自代销信托产品的情况,到期却无法支付,这种情况在重庆尚未出现。客户在购买时需留意协议里是否提及银行的名字,是否有银行的公章,只要银行盖章确认,理财风险就会大幅降低。
/ h// h// br /页面/ h /
买基金需要注意
基金经理更重要
市民张先生在重庆某银行购买了一款基金产品,顾客经理强调说每月都有年化3%的固定分红,再加上基金净值上涨,总收益将十分可观。结果一年下来分红居然为负,本金亏损了近30%,张先生为此十分懊恼。
监管提示:顾客在投资基金类产品时,关注基金经理的实力和收益分配机制,基金经理的实力决定总收益的多寡,收益分配机制决定顾客能分配多少,被固定分红等词语所迷惑。 另外,也要注意合同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回购费用的征收规定。
迷信外资银行
财务技术商品损失40%
抱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想法,孙先生去年购买了某外资银行qdii(境外代客理财)结构性理财产品,没想到产品到期后亏损了近40%。
监管提示:目前,一方对外资银行持有过高的期望值,正在跃动; 另一方面是目前的监管制度框架还不足以保证顾客的权益,缺少保护伞。 个别外资银行产品运行中已经出现投资标的不确定、新闻披露不畅、变相集资等行为,如果客户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则最好三思而后行。
理财时想想股神的话
你说不理财,无视金钱,但是怎么理财,光靠热情是做不好的。 记者是技术高手、职场精英、民间老板……他们是各行各业的领头羊,事业蒸蒸日上,但理财却一团糟。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有三个。 第一,尽量不要冒风险; 第二,尽可能不造成风险第三,要牢牢记住前两个! 不会从天上白白掉馅饼。 只有树立长期投资理念,不急于盈利,不盲目跟风,深思熟虑,量力而行,才能取得好成果。
[page]
防止老年人理财最受伤的4个理财陷阱被骗
自理财业务在国内兴起至今,中老年人一直是“理财一族”的主力军。然而种种原因,在理财过程中,老年人理财又是最容易受伤、最容易遭遇理财陷阱的人群。根据本报多年的注意,我们梳理了以下4大中老年人理财的陷阱,供网民参考。
陷阱1
“我想买收益高一些的产品”,结果遭遇“存单变保单”陷阱
年12月,退休的李老师因5万元定期存款到期而汇到银行。 重庆大溪沟某银行工作人员对她说。 “老师,定期收益很低哦。 想想买理财商品。 ’李老师说:“我想买收益高的产品。 ”。 过了一会儿,李老师告诉了女儿关于买钱包商品的事件。 但是,李老师的女儿一看,发现李老师不是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而是某保险企业10年的保险。
陷阱2
“这个理财收益高且有保障,很多人都买。 ”结果,中了“非法集资的陷阱”
家住渝中区的叶女士,通过朋友做过几次“高利贷”,小赚了一些钱。年的一天,一个朋友给她说西安一家企业在重庆发行股权理财产品,年收益高达12%,资金有保障,大多数人都在买。叶女士就问该朋友:“你买没得?你买的话,我就买一些。”最终,叶女士跟随朋友一起买了20万元。可3个月后,叶女士就听说出事了,西安的企业已卷款潜逃了。
陷阱3
“目前,股市低迷,今后股市肯定要涨,现在正是看多股指期货的好时机。”结果遭遇“对杠杆投资”陷阱
年7月左右,a股上海综合指数从3000点下跌到2200点时,林先生的朋友说:“目前股市低迷,今后股市一定会上涨。 现在正是看多股指期货的好时机”。 林先生也有投资知识,所以我以为a股马上就要下跌了,听了朋友的建议,买了5手上涨的股票期货。 结果a股持续下跌,林先生不仅没赚到,还亏了几万元。
陷阱4
“我们的产品在海外卖得很好,年收益达到10%,远远超过了cpi。 ”结果中了“高收益误导”的圈套
投资时,一点人也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对外资银行特别迷恋,王女士就因为此吃过亏。前几年,外资银行密集进入重庆,一点外资银行频繁推出国内银行少见的理财产品,王女士就到一家银行去咨询。某外资银行的顾客经理告诉她:“我们这款产品在海外很畅销,年化收益高达10%,远远高于cpi。”王女士当即就买了50万元。可1年后,王女士发现她的50万元就亏损了30%多,后悔不已。
(/h ) )老年人的金钱管理,是在心里数数,齐心协力地进行的
理财师:对比上述4个范例,我们可以看出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被“忽悠”,要做到头脑清醒、量力而行。老年朋友可以观察以下几点:
1 正规渠道必须先去正规金融机构的营业厅投资,不能随便听信各种谣言,搞所谓的“场外交易”。
2。多听还要多想理财项目销售人员的话要多听多想。对于好的东西,老年朋友自然可以多听听。但仅仅听是不够的,还要在脑袋里面想为什么这个项目这么好,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切实的措施保证这些好,合同里面有没有明文固化下这些好。
三号。 全力以赴,稳健向老年人购买财物科技商品必须全力以赴。 老年朋友手头的钱多是自己节俭省下的晚年钱,晚年的钱自然经不起轩然大波,所以建议老年朋友购买保本型或实现历史利益的理财商品。 / h// br /页面/ h// h /
近期不少银行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到期,出现亏损,引发投资者的不满。在高收益、高风险产品逐渐占据市场的今天,怎么在投资时不使潜在的风险呢?重庆晨报和两江银监分局合作,归纳总结了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潜在的风险和投资观察一些事项。如果你正在理财或想理财,那一定要了解一下。
据说 有15%的利润
到期只拿回了本金
市民陈先生去年在重庆的一家银行网站上通过理财经理得知了预期收益最高达15%的理财产品。 当时市面上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只有5%左右。 “当时,财务经理表示,该产品与股票挂钩,预计收益率最多将达到15%。 谁知道呢,产品过期后,只能拿回本金。 我后来才知道,那个财务经理只强调预期的高收益,对其他风险没有任何提示。 ”
监管提示:预期收益率只是预计的一个数字,它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对于顾客经理夸大推广,对风险含糊其辞的要多一个心眼。
资产管理风险判断过头了
亏损9%,吃了哑巴亏
去年,重庆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向王先生推荐了理财产品。 王先生完成理财风险判断后,客户经理说他做的风险评估结果与产品不一致,需要重新购买。 小王觉得这是个误会,没在意。 在顾客经理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了风险判断。 顾客经理让他选他喜欢的,结果顺利通过了判断。 令人意外的是,王先生今年的产品过期后亏损了9%。 在此前的风险判断中,王先生无法接受本金亏损,但在顾客管理者的误解下做出了不实的决定,苦果只能自己咽下。
监管提示:理财风险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顾客筛选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不使被误导购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建议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览题目,根据现实的情况如实填写,给自己资金的安全把好关。
标题:“理财陷阱范例盘点:想净赚百万最后血本无归”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