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4字,读完约4分钟

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和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银保90号文》)已经实施,但部分银行违规销售银保产品的现象依然存在。 前几天,记者接到投资者投诉,称在银行从事存款业务时,被银行工作人员“突然”欺骗,购买保险产品作为银行的理财产品,并进行了“分包计划”。

“保险”

样本播放:高收益会成为最高的“吸引力的食物”

“毫无理由地在银行买了保险产品。 想想就后悔。”投资者李阿姨在工商银行遇到了烦心事。 前几天,李阿姨去工商银行上海的一家营业厅汇回自己过期的定期存款时,顺便和银行工作人员商量了一下有没有好的理财销售产品。

“保险”

李阿姨的咨询变成了员工热情的接待。 “他们跟我说产品收益率很高,有5年期的产品,到期担保收益率为5.6%,如果投资情况好,收益率可以达到6%以上。 说这比五年定期存款合算多了。 ”

回家后,李阿姨还很高兴自己买了“高收益财富科技商品”。 但是,十几天后,在保险公司打来的电话中,她发现自己10万元的存款“变身”为保险产品。 “保险公司的员工打电话确认我购买了他们的产品后,告诉我这个产品不保证收益。 以前银行工作人员向我承诺的5.6%的担保收益,完全是骗人的。 ”。

“保险”

更让李阿姨生气的是,保险公司打来电话时,已经过了购买保险产品的“犹他豫期”。 这意味着她再也不可能想要退钱了。 “这次,我不小心在银行买了保险产品。 我认为这与银行工作人员夸大收益的方法不无关系。 ”

黄金沿线点评:“突然销售”是什么时候?

事实上,李阿姨面临的是很多中老年投资者过去经常遇到的情况。 银监会发布《银保90号文》之前,许多年龄较大的投资者都在银行网站上被保险企业驻地协调员“突然”欺骗购买保险产品。

为了抑制这些非法销售,银监会于年发布了《银保90号文》。 强调要加强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监管,停止保险企业在银行的入驻销售。 虽然在那之后,上述错误的销售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记者了解到,个别银行工作人员仍在销售过程中用“夸大收益、规避风险”的方法误导投资者,将保险产品介绍为储蓄产品误导顾客,部分投资者购买了本来不需要或不愿购买的产品。

“保险”

“探究其原因,第一,取消驻地协调员销售后,保险企业的销售产品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维持银行渠道上的业绩,一些保险代理商选择了‘ 为了帮助销售保险,以回扣的形式给银行工作人员加薪。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道。

“保险”

但是,其实这种误导性的销售方法也是不允许的。 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银监会在去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销售产品管理办法》中指出,银行相关人员在进行理财销售产品时,夸大或片面推广“误导性陈述”和“财科技商品”,或安全、担保、承诺、保险、避险、保障、高收益。

“保险”

投资建议:密切关注,以免被骗

由于一些违规销售一时无法根绝,投资者在去银行购买或存款同样的产品时,要更加小心。

以李阿姨购买的产品为例,“不听不听,有眼光”,即使银行工作人员承诺了所谓的“高收益率”,投资者也需要自己确认。 例如,属于留存收益和固定收益类型的财产技术商品也反映在产品证书和合同中。 只有看到这些文案,投资者才能相信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和“承诺”。

“保险”

另外,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时,投资者必须注意。 目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除万能保险外,(有年化2.5 )的保底利润) ),其他保险品种,如分红保险和投资保险等品种,不约定保底利润。 因为根据这个特征,投资者也能辨别银行的工作人员是否“欺骗”了你。

标题:“保险”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