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67字,读完约8分钟
编者按7月份,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确定提出,“继续按照总量控制、分类
编者按7月份,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确定提出,“继续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大体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风险”。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其他债务的风险及防范化解,是国内外各方高度关注的话题。本报今天推出“聚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债务风险”特别报道,对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拆析报道。敬请网民关注。
记者卓尚进随着8月国家审计署开展全国五级政府债务全面审计,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债务的潜在风险再次引起国内外关注。
7月初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确定提出,“继续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大体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风险”。今后一个时期,按照这一大体上,由新一届政府领导的、多方参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债务风险的实践,终将取得胜利。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债务的潜在风险与防范,不是简单的单纯经济问题,本质上是政治经济学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认知和拆解,找到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
中国不能容忍出现“财政悬崖”和“底特律破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在债务行业的升级,引发了欧美各国相继爆发的欧洲都柏林危机、美国“财政悬崖”、“底特律破产”等事件。
当下,国际社会有关机构看空中国的一个理由认为,中国庞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债务有可能爆发危机,或呈现类似美国的“财政悬崖”及“底特律破产”这类系统性或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在他们看来,中国各地债务总额已接近当年全国gdp规模,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已达地方gdp规模的200%至300%,已达到底特律市资不抵债的程度。
其实,这个论调说得太多了。 暂且不说我国的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组成水平,地方政府的债务最终由中央政府垫底,在中国不会发生某个地方政府破产的例子。 即使各地的债务总额接近当年全国gdp规模,也不能成为发生债务危机的充分条件。 何况我国的财政赤字还不到gdp的2%,不可能出现美国那样的“财政悬崖”。
尽管如此,我们不容忽视全国各地平台贷款和债务正在以较快速度增长及其存在潜在财政金融风险的现实。
“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事实上的金融危机现象。 》(金融学家夏斌) )日前在研讨会上发言说,确实有些公司没有破产,而且有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早就不还债,而是增加贷款维持。
渣打银行前不久发布的《亚洲债务大起底》报告显示,“在亚洲经济体中,中国的杠杆状况最令人担忧。”“中国的债务规模仍在上升,据估算,截至年三季度末,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一年前的201%上升至214%。”其中,公司信贷总额占gdp的117%、政府部门的信贷总额占gdp的78%。
银监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9.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
可以说,在审计署本次审计结果出来之前,地方平台贷款约占地方债务总额的60%,而地方政府持有的其他债务新闻则非常不透明。在当前中国经济一定程度的减速、经济转型加快的背景下,目前地方平台贷款余额不减反增,地方总债务还在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其潜藏的财政金融风险还在积聚,银行资产质量具有下行的风险。
渣打银行报告说,举债会增加潜在的风险。 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杠杆急剧上升。 信用质量恶化到一定程度,也会对中国造成严重影响。
新一届政府已经充分认知到地方平台贷款及债务增加潜伏的财政金融风险及可能给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并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可以说,中国不会容忍出现类似美国式的“财政悬崖”和“底特律破产”这样的风险。
不能忽视风险积累的深层原因
致使地方平台贷款及债务不断增加的因素,若深入拆析,确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层原因。
地方总债务的约60%由银行贷款构成,有些地方向银行的借款达到80%以上。 巨额地方平台贷款的出现,可以说与银行的“亲政府意识”和“亲政府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本着“亲政府意识”,向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推荐”、“诱惑”大项目投入了巨额贷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大型银行与铁道部等各部委协商,达成巨额信贷意向,地方型银行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商,向地方容易出现“业绩”的项目投入巨额融资。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赋予地方政府信用过高的“分数权重”,考核贷款流程流于形式。 这样,银行资产的质量就有被地方平台贷款“绑架”的危险。
凡事都可从两方面拆析。巨额的地方平台贷款的出现,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亲政府意识(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施加干预或影响的结果。如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一揽子投资计划,国家有关部委匆匆批复了一大批“铁公基”项目,而掌握了更多资源的地方政府部门乘机上马了多个类似项目,甚至是“两高一剩”项目。在这其中,地方政府大多是从银行贷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由平台来开展这些项目,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了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平台贷款,加剧了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积重难返。
在当前国情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长期以来重视gdp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但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将其作为自己的短期责任目标。 在这种审查制度下,地方政府官员要在短短几年的任期内取得业绩,就必须扩大投资、大项目和许多项目,为此需要负债、贷款和融资。 “4万亿元”刺激计划又带来难得的机遇,地方政府纷纷设立或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平台向银行融资,通过平台发行城市投债,争取发行地方债券,从而拉动地方债券的发行。
从上述几个原因的拆析中可以看出,银行的“亲政府行为”和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干预及政府官员短期责任目标考核机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强化,形成一个难以走出的循环“怪圈”,由此使得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及地方债务持续增长,并潜伏着越来越大的财政金融风险。
综合管理必须下决心不要犹豫
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及债务风险,不让其演化成事实上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必需以大无畏的勇气,大力推进改革,有的放矢,采取比较有效对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中央政府必须真正改变以gdp增长规模为标杆的地方政府官员的短期目标责任制。 对地方政府官员绩效的考核,必须重视任期内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指标,其中经济建设是否促进了地方增加“绿色gdp”、提高了充分的就业率、金融安全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方法的转变? 只有审查机制改变了,地方政府才能减少过度投资的增加和对许多项目的依赖,减少单方面贷款的追求、债务发行的追求、融资的追求,才能为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和债务风险的减少、防范、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
要一再改革的精神,及时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减政放权,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权,市场能做的事件政府不要干预,让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形成这样的局面后,国有大型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才能不受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推荐”、“引诱”之类的影响,真正自主审贷放贷,以此保护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安全稳定。
而已深陷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泥潭的商业银行,从今以后要真正吸取以往的教训,要严格以《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一再和保障依法经营和自主经营,改变自身的“亲政府意识”和“亲政府行为”,不要盲目地接受政府部门为地方融资平台而开展的各种“推荐”、“引诱”。银领域金融机构要继续完整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打造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也是保障银行资产质量稳定良好、经营安全稳健的重要保障。
标题:“银行政府“相惜”成就平台贷庞大体量”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