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17字,读完约8分钟

业界人士警告说,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时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客观上并不存在。 周游摄影

“30万元起,年收益率为12%; 为半年至一年,本金安全,收益稳定”… … 针对银行理财经理的上述推荐,成为普通投资者,屈指可数,一年可获利3.6万元。 这真是诱人的银行理财商品,经不住诱惑。 但是,令投资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些标榜稳定盈利的财富科技商品在到期时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本金也可能无法得到保证。 “315”迫在眉睫,南方日报记者专程走访深圳几家银行,发现银行理财商品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部分理财经理在销售理财商品时,存在严重误导投资者的现象。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单方面强调最高预期收益

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财富不断增加,个人理财诉求越来越旺盛,银行理财商品得到更多个人投资者的认同。 据统计,2009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9176项,比2009年上升71.4%。 产品发行规模16.49万亿元,年增长幅度达到1.34倍。 产品发行量和产品发行规模都大幅上升。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但是,随着股市的动荡,此前投资股市和基金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实际上,银行中理财商品日益兴盛,最近许多银行都传出了收益损失的新闻。 记者在走访几家银行时发现,市民在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时,只看收益不看风险; 一些银行也片面强调收益,没有提到风险规避。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记者在农业银行某分行采访时,银行工作人员介绍了期望年利润6.5%的理财产品。 当记者想更多地了解这些资金流向哪些渠道,购买哪些债券,投资比例如何分配时,其客户经理说:“产品是组合投资,以前也推出过类似的产品,都能达到预期的收益。” 记者发现,银行工作人员要么不主动描述财富科技商品的风险,要么模棱两可地持有,只需稍微谈一下预期收益,基本上就强调了“最高预期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强调产品过去业绩良好而非规避当前风险已成为银行财务经理推荐理财产品的惯用手段,记者访问的几个银行网点基本上都采取了这样的“领域辞令”。 不知道真相的投资者很容易被骗。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公示投资的目标不确定

前几天,我实地访问了深圳多家银行,发现各商业银行竞相推出多种理财产品,占领市场,但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只告知买家投资期限和收益率,对资金流向、投资渠道等更重要的消息模糊不清。 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遵循“集团投资”的模式,但这个“集团”里面有什么副本,银行大多用“投资很多资产包括高质量的公司收益权、信用资产”等语言一笔写成,是投资的核心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例如,一家银行主要推行的“一揽子计划”中分别包括两种人民币产品、美元和港元产品,但当问到投资地点时,其员工使用的却是模糊的语言。 由于新闻的不公正等不透明直接导致的结果,市民购买时也雾茫茫,无法阅读合同,对银行的投诉和诉讼增加了。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方面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公示投资标的,通常资金的投资渠道大致分为股票证券、基金、国债等几大类,其中国债周期较长,但有相对稳定的收益,高于既定收益。 股票、基金的收益高,但风险也高,不适合没有风险耐受性的投资者。 如果投资股市证券类的理财产品,有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甚至连本金也有可能得不到保证。 如果银行的投资地点不确定,投资者就很难知道投资地点,对于理财产品,就会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口头承诺和合同约定不一致

撼动全市投资者心理底层的是保值,但目前银行理财市场上保本保益产品数量少,相反浮动收益类产品迅速增加,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在工商银行某分店的资产管理室,顾客经理说服市民丁购买收益率为5.4%的理财产品。 顾客经理说这个产品的收益稳定,但当小丁不断询问银行是否承诺担保保证金时,经理说:“从过去的业绩来看,这个产品一直运行良好,所以不要担心。 得到稳定的收益。” 后来,小丁告诉记者,签了字,合同上写得很清楚,没有约定保证书,所以她觉得想也不安全,最后没有在这份合同上签。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事实上,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稳健型的,保本是他们投资的心理基础。 但是,记者走访深圳多家银行后发现,银行都致力于推荐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如果记者不主动询问,理财经理不会推荐保本型产品。 财务经理的解释基本相似。 “保本型的收益率太低了,还是存到银行比较好。 购买非保本型产品看起来有一定的风险,但迄今为止这些产品业绩良好,通常可以实现预期的收益率。 ”但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不一样,口头约定与合同约定不一样。 在当今经济震荡的大环境下,这种口头承诺,最后能实现多少呢?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从全年数据来看,a股市场受经济下滑、通胀高企、海外经济板块复苏前景不明朗等影响下跌,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25.01%,中证500指数下跌33.83%。 受此影响,以a股市场股票和国内股票型、混合基金为主要投资目标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普遍不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净利润减少。 其中,fof型产品年平均利润为-10.68%,股票基金混合型产品年平均利润为-16.81%。 其中投资股市和基金的理财产品大多亏损惨重。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以销售者有责任为前提,购买者自负

专家的说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财科技商品中心结构金融研究室的王增武表示,产品的销售适用性大体上是销售产品的人需要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在销售人负责的前提条件下购买的人自负。 “但是,银行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例如,销售终端报告利润却不担心的单方面推广方法,只谈产品的高收益和高流动性,而忽视产品的潜在风险。 另外,如果销售终端是安全的销售思维方式,则无论后期的跟踪服务如何,都将专注于眼前的销售。 ”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费用的注意事项

风险意识的确立 ; 资产管理

业内人士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详细了解产品新闻,以风险防范为第一位,仔细咨询理财经理,了解自己的产品是否会保本、风险有多大、最差的情况下损失有多大,自己相应的风险承受力 在考虑这些基本问题之后,比较每个产品的收益率,必须避免模糊地被所谓的高收益率所诱导。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事实上,购买财富科技商品是一种投资行为。 银行的理财产品依赖于特定的市场条件和产品结构,与市场密切相关,不仅有收益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也有本金风险。 要成为成熟的投资者,首先,风险和收益总是成正比的,越是高收益风险就越大,这种投资心态是必要的。 这样“高收益、低风险”的财富科技商品客观上不存在。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对某银行发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类财富科技商品,银行方面主张投资方向是较为稳健的央行票据、债券、货币市场或政府支持的国有公司,但如果是投资,这类产品仍有可能失去本金,因此投资者应了解产品的风险等级,并

可以看出预期收益率的真正含义

专家在评价理财产品时,考虑产品投放领域的现状、前景,对以前的数据资料计算违约率等; 在评价结构财科技商品时,还需要考虑挂钩目的物、挂钩模式,如单向型、区间型等。 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都是银行的业务,但银行理财商品和银行存款有本质的区别。 无论是银行理财、基金理财还是保险理财,都是理财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银行在出售财科技商品时宣布的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也不一定能实现,投资者不应被所谓的“高收益率”所欺骗。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识别协议并留下证据

银监会新规定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像《天书》那样搞不清投资者,风险提示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但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协议书中仍有很多空的钻头。 即使特意放了很多条款、海量的复印件,一个协议书也快十几页了,顾客没有那么专业的信息。 如果不逐字逐句地研究了解其含义,暂时难以向浩冒烟的专家警告投资者,购买财物科技商品时一定要看清协议,留下证据,如果被骗了,可以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写谭梅张西陆

标题:“银行理财产品:“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