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3字,读完约6分钟

信披不透明让投资者心里没底 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证明书越披露越完整,但是产品在运作中的收益及到期收益情况的少披露

信不透明,投资者心里没底

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证明书越披露越完整,但是产品在运作中的收益及到期收益情况的少披露甚至不披露,却成了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硬伤。虽然银监会理财产品“8号文”要点指出要银行披露部分类型产品的详细情况,但多数商业银行仍我行我素。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仍有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无处可查。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4月15.3%的产品没有公布到期收益

根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4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有2727款产品到期,其中2310款产品披露了到期产品数据,另有417款产品尚未公布任何到期收益情况,占比达15.3%。

此外,根据普益富发布的数据,从细分挂钩金类理财产品来看,截至4月24日,47款挂钩结构性产品失效,但29款产品未通过公开渠道公布产品失效情况,占比达到6成。 47种产品中,只有招商银行发布了18种产品的实际收益,未发布剩余收益的29种产品来自6家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国有银行的18种产品、2家股份制银行和3家外资银行。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对于直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讲,新闻披露的不透明让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我通常都购买运作期限在30多天、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但产品到期后迟迟没有消息,只能等钱回到账面上,才能知道这款产品是否达到银行当时承诺的收益。”某国有银行顾客周女士边指着电脑屏幕上银行账户的资金流水,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周先生回忆说,以前曾购买过结构性的理财产品,但这类产品的期限多在一年以上,通常银行应每月查明产品的运行情况。 结果,运行报告公布,成为“一举一动”,自己没有“强大的心脏”,担心损失风险,购买后,周先生无法涉足期限较长的财富科技商品。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在网上对一点外资银行正在运作中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运作情况进行查询,发现有些银行把运作情况放在犄角旮旯;另外,有些银行则不披露中长时间限产品的运作情况。带着这一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某外资银行客服,该行客服则表示,如果在官网找不到产品运作情况,顾客经理应该会定期通知顾客产品的收益,无需担心。但周女士表示,当年她购买的结构性产品,运作一年并未收到任何顾客经理的收益告知。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不仅如此,第三方机构的研究者也有同感。 “我们必须定期进行市场总结和盘点,但财富科技商品的新闻不透明地被公开,不被公开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如资金投入、平均收益、什么样的产品风险较大等。 》一家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们实际上比投资者能看到更多的数据,通常与银行合作,向银行提供数据,但尽管如此,每月仍有数百个产品难以获知详细消息。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信披不透明投资者心里没底

但是,一些投资者表示并不担心,即使公开也可能不太关注。 由于投资者“无所谓”的心理,理财产品的不透明性给用户经理带来了巨大的操作空之间,从去年以来“抢跑”的现象频繁发生。

去年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的“飞单”事情爆发后,银行理财产品新闻披露不足的弊端被暴露出来。近日,原工商银行蚌埠分行中荣街支行行长俞茹生又因联手其他员工,利用虚假信托合同及银行内部理财产品涉嫌诈骗1.2亿元巨款。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到目前为止,在经历金融危机的点中,长时间的理财产品大多出现了损失。 但是,在产品运营过程中,投资者不知道产品目前的状态,无法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补救,在知道自己损失过半时才恍然大悟。

银监会业务革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曾表示,新闻披露不够充分是理财产品存在的首要问题之一。特别是资金投向披露不够充分,很多理财产品证明书中只提股权类或者债券类资产投资比例为0-70%,幅度过大;并且因为是组合投资多家标的物,使客户无法把握确定的投资方向。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指出,理财产品是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重要行业,提高理财产品透明度有助于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是资金信托产品,法律关系不明确,产品收益核算的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吴晓灵表示,银领域和信托业在做资金池和资产池的产品,这两类产品收益核算是不透明的,难以让顾客得到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和应得的收益。如果不能够做到理财产品资金和资产池的一一对应,公开、透明、公正核算的话,是难以保证投资者好处的。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央行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在银行理财产品的五大风险中,第四大风险是新闻不透明。

理财产品非现场登记系统拟上线

月27日,银监会印发《8号文》(即《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营问题的通知》)后,涉及到财技商品新闻发布等问题,至今已有一个半月,但仍有许多财技商品。

特别是对于愈演愈烈的资金池理财业务,王岩岫指出,商业银行要认真开展风险自查,加强市场风险管控,高度关注市场风险,在产品的全流程中披露所有新闻的大体上,按照与顾客约定的方法和渠道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持续性披露。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近期,财富科技商品的非现场注册系统将上线,所有商业银行财富科技商品的产品设计、投入和比例、投资中发生的一系列风险等将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公开。 ”岩岱明确了。

北京商报记者从一位银监会关联人士处了解到,非现场监管是银监会的监管方法之一,如同商业银行定期就要通过一个特定系统向银监会上报利润、资产等数据一样,理财产品的非现场登记系统可能与之类似,让商业银行每天将产品的关联数据提交到银监会专门开发的系统中,这样能更加公开透明。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年底银行理财商品余额7.1万亿元,到今年3月底上升到8.2万亿元。 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加了1万亿元,从2007年至今理财产品规模几乎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 目前,财科技商品的规模只占银领域资产的5%。 这样,未来的财富、技术、商品市场的规模似乎还在迅速发展空。 这是因为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有必要加强更有效的监管。

“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投资者自身也应该加强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一方面要加强事先对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意识教育,认知理财产品和储蓄存款的区别,打破理财产品由银行“刚性兑付”的错误预期;理财产品不是收益很高的储蓄存款,银行虽有责任保证储蓄存款顾客的本金和利息安全,但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应由投资者自身承担。另一方面,要帮助投资者识别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别和风险。

标题:“银行理财收益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