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16字,读完约33分钟
隐遁的坏账中国社会融资总量坚持高企,但多个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围绕银行信贷看似多而杂的套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层
隐遁的坏账
中国社会融资总量坚持高企,但很多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银行围绕信用乍看之下纷繁复杂的对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方面的“自身循环”,必须解决隐藏的风险,以免给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5265亿元,0.96%,这是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官方统计数据。相对于年末的数据,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反弹了0.01%,但对照实体经济增长的低速徘徊,这一数据低于各界的预期。
“目前,如果要用不良率的数据来衡量银领域的真正风险,就已经没有意义了。 ’一位中国银监会的官员对《财经》记者直言不讳。 银行贷款通过各种不同渠道的融资获得展览会,有些风险已经延期,不能即期显现。 这位官员对中国银行领域资产质量的评价,代表了业界的某种共识。
情况究竟怎么?《财经》记者调查发现,银行真实的不良的确可能比账面数据更高,出于业绩考核压力,一点银行进行了账务解决,减少了部分不良。而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代表的政府性融资,则通过非银信贷渠道,进行债务滚动、展期,借新还旧,将非银渠道融资为到期债务的展期进行垫资,降低了金融资金的整体效率,一点债务风险事实上扩散至银行以外。
从宏观金融数据来看,m2和m1的动向呈现出多年未见的剪刀差。 年,m2的增长率为13.8%,比上年加快了0.2个百分点。 另外,m1的增长率为6.5%,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 m1是活期存款,其中的大户是公司,增速回落只有两个解释,要么公司现在经营能力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多使用理财方法,而降低了活期存款;要么就是公司应收账款上升,公司的活力并不够,只是库存在增加。
与今年前四个月的经济数据相对应,采购经理指数( pmi )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持续下降。 汇丰银行4月的pmi收盘价为51.1%,低于3月的54.3%,创下近20个月的最低增长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ppi比去年同期下降2.6%,创下6个月来最大跌幅,连续14个月与去年同期呈负增长。 很明显,实体经济复苏乏力,m1下降的原因不是前者。
今年1月至4月社会融资总量达7.91万亿元,同比增加3.06万亿元,同比增幅达39%。这种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意味着真实信用并没有完全展开,部分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构成了金融体系内的货币空转和自我循环。
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之一是金融的快速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相协调。 金融过度扩张不仅压迫了实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这种扩张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也会出现巨大的问题。 年,中国上市银行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银行信贷明显超过m2,表明非银行部门杠杆率高。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当前看似多而杂的套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层面的“自循环”,削弱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联系,可能给实体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如抽离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存在引起资产泡沫的隐患,等等。
经济主体在偿还到期债务中使用大量社会融资时,在当前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一些公司的债务规模可能会超过其承受能力。 上述银监会的人士认为,借新还旧和实际投资收益无法覆盖实际贷款还款的诉求,将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 但是,这个风险有多大,目前还无法量化。
资产质量微降
一些研究者担心,中国银领域的资产质量拐点是否形成,年资产质量是否温和释放,地区风险值得关注
5月15日,中国银监会公布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情况,不良再现“双升”,不良率持稳两个季度后,再度反弹。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达到三年内最高值。
进入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小幅下降,事实上已经出现。
16家上市银行披露的今年一季报数据显示,不良贷款余额达4240亿元,较去年末增加219.4亿元。其中仅两家银行实现不良“双降”,大部分银行不良“双升”,但幅度不大。
各银行一季度报告未披露先行指标逾期贷款数据,但从年末新闻看,形势不容乐观,16家上市银行逾期贷款额5329亿元,比上年4026亿元增加1303亿元,绝对数据和增长率均为
更能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的“关注类”贷款,在今年一季度持续攀升,个别股份制银行上升明显。3月末,平安银行关注类贷款达到90.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35%;兴业银行该类贷款余额77.68亿元,较上年末增14.1%;浦发银行为193.69亿元,增12.77%。
(/h ) )“还没有见底的迹象。 》一位国有大型管理层表示,今年一季度,不良大幅上升的地区已经从前一个浙江蔓延到江苏和广东,不良负债率上升到0.96%。 一家国有大型分行行长表示,目前,该银行的不良高发地区已扩大到南方六省,一季度平均新增不良事件5、60亿元,相关分行对不良事件的反弹一度感到紧张。
德勤研究发现,从贷款结构来看,正常和关注类贷款的迁徙在加快,个别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已经从约7%上升至26%左右。在德勤中国全球金融服务领域主管合伙人王鹏程看来,中国银领域资产质量的拐点已经形成,年资产质量温和释放,区域风险值得关注。
但是,从数据统计来看,上述评价还需要研究。 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股权改革以来,我国银行领域的不良债权进入下行渠道,2003年6月底,主要银行领域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规模曾一度达到2.54万亿元。 十年后,不良债权余额超过5000亿元。 对于历史数据,现状似乎不值得过度担忧。
还有一点研究者认为,早在年三季度,即为银领域资产质量恶化的转折点,在该节点上,不良率为0.9%,以温州爆发民间借贷危机为导火索,实体经济的疲软立刻反映在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中。
中国银行领域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一般银行领域不良资产的反弹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动,出现了不良资产,经济下滑,公司利润下降。 经济扩大后,公司利润得到改善,公司不良资产减少。 二是结构性不良资产,由于没有解决结构、机制问题,产生了大面积的不良资产。 他进一步分析说,目前中国不良资产的出现是周期性的,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利润恶化、不良上升。
本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小幅反弹,也体现出显着的区域和领域特征。
从 地区来看,年,外向型集中的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不良债权上升幅度比较明显。
浙江省银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浙江省银领域不良贷款余额由年末的491.4亿元翻倍至951.5亿元,增加额近1倍,不良率由年初的0.92%上升至1.6%,是全国上升最快的区域。今年一季度,不良延续反弹势头,不良余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不良率攀升至1.64%。
其中受民间借贷风险影响的温州,情况最差,截至去年一季度末,温州银行领域的不良率已经超过4%。 据银行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一季度,包括浦发、广发、平安等在内的多家银行温州分行不良事件超过10%。
浙江省银监局前任局长杨小苹近日对《财经》记者表示,浙江银领域未来形势依然严峻,由经济下行诱发的银行不良资产反弹还未结束。
从 领域的角度来看,德勤认为未来应该聚焦于三个行业的潜在风险。
首先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年投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贷款虽未显着增加,但仍然需要监控潜在风险。
其次是房地产贷款,总额约12万亿元,宏观调控还在加,房地产贷款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再次是批发零售领域贷款,过去两年,这一领域不良贷款的增速几乎每年都超过30%,由于这一领域规模小,户数多,关联配套制度缺失,再加上跟民间借贷息息关联,去年的不良贷款有所反弹,从前年的1.16%升至去年的1.61%,其中钢贸、铜贸行业尤其值得要点关注。
/ h// h// br /页面/ h /
隐匿不良资产
与 银行公布的不良债权相比,隐匿的不良资产对银行领域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
虽然潜在风险上升成为共识,但仅看银行数据和报表,似乎难以评估。原因何在?
“在账本上解决和隐藏不良债权,几乎是银行领域目前普遍的方法。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干部对《财经》记者明确表示:“不这样做,银行的账目就会有点难读。”
按照国际惯例,1998年央行发布《贷款分类指导大体上》,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按风险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都在“五级分类”的框架内构建了自己的贷款细分体系,从7类到12类不等。 由于分类的统一量化指标少,各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透露,有的银行只要贷款还不了就降低信贷等级,而同一个顾客,另外一家银行可以因为“有抵押物,并认为相对安全”,而维持分类等级。
比 更大的偏差发生在季度末和年末等重要的数据节点上。 一位银行审计师表示,信用质量分类具有灵活性,“闪存点数据就像提取存款的数字一样,有可行的方法”。
一种在商业银行系统存在的方法是,预期某个顾客还款有困难,可以先找另外一家银行接过去,即卖掉关联贷款,适当情况下再买回来,变身新贷款。为了保证时点数据好看,这种银行之间互相帮忙的情况并不少见。
不仅通过这种弹性的会计手段来抑制不良行为,一些商业银行还通过信用会计操作方法故意隐瞒不良行为,以满足监管要求。
以当前不良重灾区浙江省银领域为例,一种操作方法是在贷款清分上做手脚。一位国有大型银行浙江省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透露,如果公司具备强有力的抵押物,在公司即将产生不良的情况下,银行会撰改贷款合同,重新放贷,或者将这笔贷款放在贷款11级分类的“关注三”,这种操作,可以给公司一年的腾挪期。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更隐蔽的操作方法在浙银领域出现,在圈内被称为“贷款移动”。 基本的操作流程是,如果a公司的银行借款1亿元到期无法偿还,公司在银行的协助下找到b公司,银行承诺增加对b公司的信用,b公司的贷款发放后,其中1亿元用于帮助a公司偿还贷款,这里 这种操作也称为贷款重组。
此类操作达成的前提是,a、b公司和银行达成默契,而其操作成功的关键是逃避监管部门和银行的资金流向监控。据了解,为规避监管,一般b公司拿到银行贷款后,不会直接将钱汇至a公司的账户,而是资金跨行绕圈,甚至出省再回来,先分散再汇集到a公司的账户,参与者比较警觉,从面上不太容易看出来。
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的一位相关人士表示,一家银行只能监测本行账户的资金流动,资金流动成为监测的盲点。 这家银行在监测和检查特别资金流向中发现,有些操作可谓天衣无缝。 到最后一步,a公司正好是上一家公司和上下游的关系公司,不能轻易辨别交易的真正目的。
在此类交易过程中,一般b公司的经营状况也不佳。上述建行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未来经济形势转好,这笔损失3年-5年内可以逐年消化,如果经济依然低迷,b公司也可能会出风险,这种操作的本质是时间换空间,赌国家货币再度宽松,一旦货币再度宽松,这些公司的资金链就可接续盘活。
据他推测,去年浙江中银领域通过类似的贷款平行转移手段解决的不良事件为200亿元左右。 这种操作方法在广东、内蒙古等地也存在。
为了压低不良数据,一点银行还加大了不良核销力度。此前财政部和银监会公布新的核销政策,允许银行利用较好的经营形式消除潜在风险。德勤监测,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核销银行坏账256亿元,五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核销坏账56亿元,仅十家大型商业银行,核销额就超过300亿元。超过最后公布的去年坏账新增额。
由于上述各种隐匿方法,年末,全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负债率平均为0.95%,比年1%进一步下降0.05%。 此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下降,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现象上升,全国中小企业不良率超过3%。 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融资陆续到期,市场对银领域资产质量恶化充满期待。
但这种预期并没有在监管层公布的数据中得到验证,遂引起业界对不良贷款数据真实性的质疑。随着一季度银领域统计数据的发布,0.96%的银行不良率,再次引起“失真”争议。
很明显,与银行公布的不良债权相比,隐匿的不良资产对银行领域的资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 一些商业银行隐瞒不良操作引起了银监会的观察。 从今年开始,银监会将在去年对中小银行进行贷款分类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现场检查范围,重点检查关注类贷款、本息不足贷款、逾期贷款和循环授信,并根据检查情况采取整改和处罚措施。
事实上,过去几年银监会不时对银行信贷质量分类的偏离度检查,但关联监管人士也无奈地表示,“哪里有那么多人去定期做现场检查”,通常是通过非现场数据发现个别银行分支机构数据异常,才会去检查。该人士也对目前的信贷质量数据的准确性有所怀疑,“一点不良数据的解决是很随意的”。
虽然用许多类似操作美化业绩报告,但上述评鉴人表示:“不可能一直这么绷”,“不良的反弹很可能会反映在季度数据中。” 另外,最近各商业银行在新老领导换届后,出现了相关数据和可能性,“大家都不愿意为前任的问题买单”。
[page]
信用诉求弱
四大国有银行利润增长预期下调至个位数,持续数年的银行高利润增长越难
对公司和地方政府来说,寻找非银行渠道的融资诉求越来越多,因此,随着银行资产扩张放缓,信贷风险可能变得越来越明显。
根据央行公布的一季度数据,当季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 44.7%,大降18.6个百分点。
“大客户正在寻找债券、股票等融资渠道。 ’中西部地区国有大型分店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该行于4月20日前新增,之前传出的业务贷款不足10亿元。 综合前四个月,这家大银行新增的信贷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00多亿元。
相应的贷款利率也有所下调,反映了信贷诉求可能不足。今年一季度,各家银行基本完成了存贷款重定价。根据央行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金融机构利率小幅走低,3月非金融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6.65%,比年初下降 0.19个百分点。
压力也体现在储备项目的不足上。 “找高质量的顾客越难,指标的压力就越大。 ”上述的人,关注资质不太好的项目,说可能“敢于”。 关于新型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商机,他说,应该介于产业园建设、城中村改造等方面的市场空之间,但风险也增加了,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周期。
相比于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小银行,国有四大行在资产质量方面表现一贯稳健,但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微妙改变。不良率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做大规模即可以稀释不良率。然而今年以来,国有大行在这方面也面临挑战。
央行公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国有大型银行一季度同比增加人民币贷款783亿元,落后股份制银行1259亿元和区域资本银行1129亿元。
“今年的利润指标可能完不成。”一位国有大行高管评估。据了解,今年四大国有银行利润增长预期均下调至个位数,持续数年的银行高利润增长已难延续。
一位国有巨头表示,根据一季度的运行情况,“我们调整了不同地区的信贷资源”。 其中浙江和上海地区略有减少,加大了中东部地区的投入力度。 他查明了背后的原因,发现江浙一带不良反弹过快,另一方面包括上海等地在内的信用诉求明显下降。 预计中东部地区将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项目暂时没有问题,综合收益得到保障。 ”。
最新披露的4月信贷数据显示,实体经济的信贷诉求疲软仍在继续。今年4月信贷数据显示,对公中长时间贷款依旧低迷,仅增加1750亿元,比上月进一步少增780亿元;对公短期贷款仅增加了536亿元,较上月大幅下降;票据融资增加了1687亿元,较上月多增了504亿元。
公中长期贷款持续低迷,反映出实体经济复苏缓慢,对公司未来利润预期不佳。 短贷少,票据增加多,可能是因为在票据贴现利率持续偏低的情况下,公司倾向于增加票据融资,从而减少了对短贷的投诉。 国家统计局最近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趋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新增贷款回落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增长回升较缓慢,公司信贷诉求不旺。另一方面,季初存款减少,存贷比压力也限制了银行放贷能力。但前期住房成交量回升带动住房按揭贷款保持高位,是当月新增贷款降幅不大、同比多增的首要原因。
过去人们认为第一季度的信用数据比全年高。 这包括为了保证收益而提前释放的信用诉求。 实体经济对资金的诉求是趋势性下降。 这几年债务总量大幅上升,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公司资金杠杆率上升意味着风险增高,再融资的能力减弱。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还有空之间,但是如果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就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长。
[page]
关注债务循环
过去两年间,地方政府性债务交叉对冲更多,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贷款置换,银行贷款、债券、信托等各种融资方法之间相互“对敲”
面对银行的不良反弹、信用诉求的低迷,社会融资总量反而急剧增加,背后的风险链传导,值得特别仔细研究。
今年1月至4月的社会融资总量规模高达7.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6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9%。若资金循环正常,社会融资增长,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
实际上,近十年来,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从2002年的91.8%降至今年4月的44.7%。 社会经济主体的融资活动越来越依赖非银行信用融资。 从结构上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应收票据和公司债券净融资继续保持高位,非信用融资快速增长。
如果说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占比下降,具有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的突出意义,那么非银信贷融资的快速增长,是否意味着实体经济在比较有效复苏?并非如此。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7.7%,大大低于市场预期。 4月份中国的ppi比去年同期下降2.6%,创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记录,表明经济动能不足,之后的增长乏力。
那么,大量增加的社会融资跑到哪里去了?一位接近货币当局人士拆析,实体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的背离首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统计局高估了去年四季度经济数据,而一季度金融数据有虚增的成分,比如委托贷款;二是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下降,资金首要投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三是去产能背景下货币政策时滞更长;四是汇率的影响,比如近期人民币升值而日元贬值。
以 地方融资平台为例,据年度审计署审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为10.7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9.2万亿元。 今年以来,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这笔债务的总规模约在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之间。 银监会公布的最新中银领域数据显示,融资平台融资年仅增长0.1万亿元。 许多地方政府融资来自城市投债、信托等非银行信贷行业。
从银行间债券市场看,年城投类债务发行了6000多亿元,较年增加了3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48%,到目前为止,银行间市场城投债存量约1.4万亿元,比前年增长74%,占整个银行间当年发行债务总量的11%,信用类债券发行总量达到三分之一。而此类债券的首要持有人仍然是银行,这意味着一旦出现风险事情,对银领域将构成不小打击。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政信合作业务一季度末余额超过6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比上个月增长31%,远远超过近几年的平均水平。
审计署的数据显示,年、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偿还的占24.49%和17.17%,分别约为2.62万亿元、1.84万亿元。过去两年间,地方政府性债务交叉对冲更多,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贷款置换,银行贷款、债券、信托等各种融资方法之间相互“对敲”。
以月15日发行完毕的年云南城投二期中期票据为例,该债券募集资金共计20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偿还本公司及子公司的银行贷款分别为4亿元、8亿元,60%的新增举债资金用于偿还旧债。 大量到期债务通过债市、信托融资等融资渠道重新偿还,“打破东墙填补西墙”的现象不在少数。
再以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为例,年第一批三年期债券到期,在各省公开的年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和用途看,大量的省份都会安排不同比例新募集资金偿还2009年到期债券本息。其中,甘肃省近八成资金用于偿还旧债。而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募集资金受到严格监控,仅限公益性项目和保障房建设采用,不使用于经常性开支。
此外,根据审计署当年地方政府债务专项考核结果,从偿债来看,当年358家融资平台企业用新偿还方法偿还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1059.71亿元,新偿还率平均为55.20%。 而且,全年全国高速公路的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达到了54.64%。
货币空转隐忧
快速发展长期债务工具和股权融资市场,可以优化金融结构,降低期限与资本结构不匹配的风险
社会融资总量表征着实体部门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但其过快脱离实体经济真实诉求或获得资金总量的情况,则是金融空转的表征。
以前流传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可以使公司提前产生债务,提前投资以缓解危机。 但是,日本的前车之鉴正好相反,尽管收入在增加,但由于负债高,这家公司赚的大部分收入不得不去还银行贷款,减少负债率。
曹远征拆析,这样一来,金融杠杆便不太容易在经济运营中起作用,现在公司的债务水平并不高,但是由于经营效益下降,公司赚的钱几乎都给了银行还债。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宽松,并不能带来比较有效的实体经济回升。
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研究员张涛通过统计发现,我国当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演了这一幕。
根据国内16家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所提供的资产期限分布情况,大致可估算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实际发生额为44万亿元,其中一季度到期债务有38万亿元,整体债务的利息支出1.2万亿元,实际新增融资仅为4.9万亿元,因为此,在一季度央行公布的6.1万亿元社会融资中,利息支出占20%,新增融资占80%;而且年全年到期债务估计在70万亿元左右,一季度存在债务集中到期的现象。
2008年以来,在我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和金融机构表内外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且经济前景不明朗的环境下,无论是资金融汇方,还是资金融汇方,包括短期新增债务置换现有长期债务,短期内
张涛认为,如果短期债务积累没有带来债务主体经营性现金流的实质性改善,那么债务的快速积累必定会沿着“财务负担的不断加重——到正常付息出现困难——导致融资的资信力下降——直至既有债务的本金偿还出现实质性违约——最终导致系统性债务危机”的路径演变。
所谓债务主体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实质性改善,有赖于实体经济较为有效的恢复,也就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改善,否则实体经济难以摆脱债务循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要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撰文指出,债务堆积在货币层面反映的是货币周转速度不断变慢,货币量虽快速上升,但实体经济的融资价钱依然高企,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新增货币的推动。由于货币沉淀,每年社会净融资规模虽大,但形成增量部分的比例越来越低,很多信用的投放是维持存量债务的存续。
每年,新公司存款占社会净融资的比例自2002年以来明显减少,到2008年平均为58%以上,但年降至28%,年社会净融资达到16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超过30%。
中金企业最新研究报告认为,货币信用周期往往比实体经济的周期长,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以实体经济逆周期操作为导向的货币政策,可能对货币信用扩张的中长时间影响重视不够。怎么将金融体系不平衡的风险,纳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是一个挑战。该报告警示,中国要控制信用扩张速度,不使走向过度负债型经济很重要。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决策层应梳理社会融资结构,考虑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录用效果,确保社会融资进入实体经济,不要在金融体系空中打转,进一步提高资金录用效果。
曾刚认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部分公司盈利能力下滑、部分领域和地区金融风险上升等,都属于正常现象。在快速发展仍有空间,改革和结构调整仍需深入的阶段,未来的要点不应在过于严格的债务紧缩和限制,而在于根据实体经济转型的需要,优化资金采用的结构与效率,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长时间来看,债务资金采用效率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债务规模本身并非至关重要。
他提出,加快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快速发展长期债务工具和股权融资市场,可以优化金融结构,降低期限与资本结构不匹配的风险。 同时,优化现有监管体系,加强跨部门监管,弥补监管空空白; 要切实放松金融监管,特别是放松数量管制,加强资本监管,推进银行风险管理体制建设,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 h// br /页隐藏的呆帐
中国社会融资总量坚持高企,但多个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围绕银行信贷看似多而杂的套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层面的“自循环”,应化解其中隐藏的风险,以免给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5265亿元,0.96%,这是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债权余额和不良负债率的官方统计数据。 相对于年末的数据,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反弹至0.01%,但与实体经济增长低速徘徊相比,这一数据低于各界的预期。
“当前,如果想用不良率的数据来衡量银领域的真实风险,已经没有意义了。”一位中国银监会官员对《财经》记者直言,银行贷款通过各种不同渠道融资获得展期,部分风险已经递延,不在即期显现。这位官员对中国银领域资产质量的评估,代表业界的某一种共识。
情况怎么样? 根据《财经》记者的调查,银行真正的不良行为可能确实高于账面数据,出于绩效考核的压力,一点点银行进行了查账,减少了一些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代表的政府型融资,通过非银融资渠道进行债务借贷时间的新增偿还,将非银渠道融资用于到期债务借贷时间,从而降低金融资金的整体效率,一点债务风险事实上扩展到银行之外。
从宏观金融数据看,m2与m1的走势呈现多年未见的剪刀差。年, m2的增速为13.8%,较上年加快了0.2个百分点,与此并且,m1增速为6.5%,较上年回落6.1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m1为活期存款,其中大企业为公司,增速下跌只有两种解释。 或者公司现有经营能力提高,风险意识增强,理财方法使用较多,活期存款下降; 公司应收账款上升,公司活力不充分,只是库存在增加。
对应今年前四个月的经济数据,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生产者价钱指数(ppi)持续下降。汇丰银行4月的pmi终值为51.1%,低于3月的54.3%,创近20个月的最低增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ppi同比下降2.6%,创6个月最大降幅, 连续14个月同比负增长。显然,实体经济复苏乏力,m1下降的原因不是前者。
今年1月至4月,社会融资总量达到7.9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 这种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意味着真实信用没有完全展开,部分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构成了金融体系内的货币空周转和自身循环。
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金融的快速发展必需与实体经济协调,金融过度扩张不仅挤压实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这种扩张不可持续,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也会出大问题。年,中国上市银行利润占全部上市企业利润超过一半,银行信贷显着超过m2,显示出非银行部门杠杆率偏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表示,目前看似多而杂的对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水平的“自身循环”,削弱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有吸引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资金、引发资产泡沫等危险,等等
如果经济主体将大量社会融资用来偿还到期债务,在当前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有的公司债务规模可能超出其承受能力。上述银监会人士认为,借新还旧,以及实际投资收益无法覆盖实际贷款偿付诉求的结果,将加大金融系统性风险。但这一风险究竟有多大,目前无法量化。
资产质量略有下降
部分研究者担忧,中国银领域资产质量的拐点是否正在形成,年资产质量温和释放,区域风险值得关注
5月15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状况,不良再现“双升”,不良率稳定两个季度后再次出现反弹。 不良债权的余额在三年内达到了最高值。
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微弱下降,事实上已经有所显现。
16家上市银行公布的今年季度报告数据显示,不良债权余额达到4240亿元,比去年年末增加219.4亿元。 其中只有两家银行实现了不良“双升”,大部分银行实现了不良“双升”,但幅度不大。
各家银行未在一季报中披露先行指标逾期贷款数据,但从年末的新闻看,形势不容乐观,16家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数额为5329亿元,较年的4026亿元增加1303亿元,绝对数据和增幅均较为可观。
更真实地反映资产质量的“关注类”贷款在今年第一季度持续上升,个别股票银行的上升尤为明显。 3月底,平安银行关注类贷款达到90.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35%。 兴业银行本类贷款余额77.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1%; 浦发银行为193.69亿元,增长12.77%。
“还没有看到见底的迹象。”一位国有大行高层人士表示,今年一季度,不良大幅上升的地区已经由此前的浙江扩展到江苏和广东,不良贷款率攀升至0.96%。另外一位国有大行分行行长透露,目前该行的不良多发地区已经扩展至南方六省,一季度平均新增五六十亿元的不良,关联分行对不良反弹一度较为紧张。
德勤研究表明,从贷款结构来看,正常和关注类贷款转移加快,个别银行关注类贷款转移已从约7%上升到26%左右。 德勤中国全球金融服务领域负责人王鹏程表示,中银领域资产质量拐点已经形成,年资产质量温和释放,区域风险值得关注。
但从数据统计看,上述评估有待商榷。自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启动股改以来,中国银领域不良贷款进入下行通道,2003年6月末,首要银领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规模一度高达2.54万亿元。十年后,不良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相对于历史数据,目前情况似乎不值得过度担忧。
另一位研究者认为,早在年3季度,银领域资产质量恶化的转折点,在这个节点上不良率为0.9%,以温州爆发民间借贷危机为导火索,实体经济疲软很快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
在中国银领域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看来,一般银领域不良资产反弹首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不良资产出现,经济回落,公司效益不好,一旦经济扩张,公司盈利改善,公司不良资产就会减少。第二是结构性的不良资产,因为结构、机制问题并未化解,而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资产。他进一步拆析认为,目前中国不良资产的出现是周期性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回落,盈利恶化,带来的不良上升。
这一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小幅反弹,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和领域特征。
从区域看,年,外向型集中的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良贷款升幅比较显着。
据浙江省银监局统计数据,截至年底,浙江省银行领域不良债权余额从年末的491.4亿元倍增至951.5亿元,增幅近1倍,不良率从年初的0.92%上升至1.6%,是全国上升最快的地区。 今年一季度,不良反应持续强劲,不良余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不良率上升至1.64%。
其中受民间借贷风险影响的温州,情况最为糟糕,截至年一季度末,温州银领域不良率已经超过4%。据银领域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包括浦发、广发、平安等在内的多个银行温州分行不良均超过了10%。
浙江省银监局前局长杨小茹近日对《财经》记者表示,浙江银行领域未来形势依然严峻,经济下滑引发的银行不良资产反弹尚未结束。
从领域视角看,德勤认为,未来应要点关注三个行业的潜在风险。
首先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 虽然对年融资平台融资的不良债权没有大幅增加,但有必要对潜在风险进行监测。
其次是房地产贷款,总额约为12万亿元,宏观调控仍在加码,房地产贷款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再次是批发零售领域的贷款,过去两年,该领域的不良债权增长率几乎每年超过30%。 由于该领域规模小、户数多、缺乏相关补助制度,加之与民间借贷密切相关,去年不良债权反弹,从去年的1.16%上升到去年的1.61%。 其中,钢贸易、铜贸易行业应特别关注要点。
标题:“银领域新老交替后坏账或显现 谁都不愿为前任买单”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