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7字,读完约2分钟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发行量和收益率出现双降。为吸引顾客,部分银行采取微信揽客、社区推广等招数吸引顾客。比如,某国有大型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发行量和收益率出现双降。为吸引顾客,部分银行采取微信揽客、社区推广等招数吸引顾客。比如,某国有大型银行发短信说,""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上调为2.0%2.8%,收益是活期存款的5.7倍以上。"如此诱人回报虽令人有"天上掉馅饼"的疑虑,但的确又是打着国有知名企业品牌银行的旗号,令人不能不信。
但是,对投资者来说,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的是,财富技术商品本身存在风险。 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是市场不变的规律。 另外,由于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和运用不当,银行的“内鬼”以理财为名义勒索钱财而逃跑的恶性例子也不少,投资者在正规金融机构网站上购买的理财商品到期不能兑换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沉重的教训告诫普通投资者,对银行及其从业人员的信任,并不能替代自己对理财产品风险的掌控。银行不是真空,有人会盗用正规银行的信用,有人会张扬正规银行的牌子,有人会利用正规顾客经理的上岗证。一句话,理财"陷阱"披上"正规军"外衣,是当前值得投资者警觉的新动向。本文来源:了望注意网
因此,在财富技术商品的高利“馅饼”面前,投资者拥有多颗心,拥有多种知识,绝不购买不擅长的财富技术商品。 至少在购买之前,要根据银行目前的储蓄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估算比较合理的资金收益率,并将其作为理财的收益目标。 当财富科技商品被以数倍至数十倍的收益率诱惑时,必须警惕。 这是馅饼还是陷阱?
尤其要谨防误入"私售门"。购买前,要看清风险提示再签名。特别是理财产品合同书中有否银领域务章,否则可能是私售产品。而且,莫被关系营销忽悠。关系营销是银行推销理财产品的常用手段,现实生活中理财产品"私售门"大多是冲着亲朋好友来的,实质是一种亲情、友情诱骗。而银行发现后一般是立即将此员工开除,等你去银行讨说法时,银行就说是前员工干的,与银行没有关系,可以走法律渠道维权等,使跌落理财"陷阱"的投资者步入遥遥无期的维权路。
最重要的是,防止理财“陷阱”,不仅是投资者本人的大事,也应该成为金融机构的义务。 防范理财“陷阱”,不仅要向投资者负责,也要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的企业品牌和形象。 因此,金融机构应与投资者合作,防止理财“陷阱”,保持金融机构理财业稳健快速发展,造福投资者。
标题:“警觉理财陷阱披正规军外衣”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j/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