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8字,读完约3分钟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7月14日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红都摇篮情,青春长征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共赴红色圣地——瑞金。专程赴闽赣交界的华屋村,探访这里的十七棵青松,找寻这里山村巨变的痕迹。
沿着村后新修的水泥路一路前行,阳光照耀下的山岭绿意更浓,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实践队紧跟黄沙村党支部书记华盛的脚步来到了华屋村旧址,华盛书记为实践队讲述了华屋人踊跃支援革命,将村里仅有的17位青年壮士送入了革命征程的故事。“如今正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华诞之际,华屋村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当年烈士们种下的棵棵小树也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这十七棵青松不仅成为了华屋乡亲们无边的念想,更时时刻刻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段历史,他还向实践队介绍了以“十七颗青松”故事为主题的根雕作品。这件根雕巧妙地将历史故事与自然艺术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那段不朽的历史篇章。队员们轻轻抚摸着这个有着历史痕迹的“十七颗青松”的根雕,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革命时代的精神寄托。
一路继续前行,实践队来到了一株参天松树下,树下立着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华崇煌,男,1908年出生,红一军团战士,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随部队长征,长征途中牺牲。”这一块块石碑、一个个名字,集中地呈现出这些松树与一个姓氏、一座村庄以及一段历史不寻常的关系。
实践队跟随华盛书记来到烈士纪念亭下,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深入了解十七位青年战士的伟大事迹,暑期实践队红色宣讲团成员张婷在这里宣讲了十七颗信念松的故事。她讲到“这17名华屋籍战士在长征途中全部牺牲。华屋村的村民为了纪念这17名战士,在这17棵青松下立了石碑,写下了烈士的名字,因此修建了这座红军烈士纪念亭。”
接着所有实践队怀着对革命英雄的敬畏,全体默哀三分钟,在红军烈士纪念亭进行了鞠躬仪式,并走进红军烈士纪念亭对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在默哀的这三分钟里,每位实践队成员的心中仿佛闪过了这17位青年在长征途中热血奋战的场面,这无疑给所有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踏着青石阶梯,原路返回,去时路却与来时路有了不同。两边扶手上的红丝带突然变得格外鲜红,这种红色不是一般的红色,是烈士血的颜色,也是革命的颜色!
实践队成员走访了土坯房,这几栋房子的结构有点类似著名的客家围屋,跟现代居住的房屋有明显的区别。华盛书记告诉实践队成员,新中国建立前,当地人要面对土匪、乱兵的威胁,围屋是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实践队还走进了华屋村,询问当地居民生活状况,当地的一位老爷爷对实践队成员代福杰讲到“以前的华屋人都住这样的土坯房,村里的道路也是一片泥泞,但是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各种精准扶贫措施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极大改变了华屋村的容貌,也让我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此刻华屋人才真正意义上住进了“华屋”。华盛书记说:“留着这几栋老房子,就是要告诉后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摆脱了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离开华屋村时,暑期实践队成员高峰讲到“回首望向层峦叠翠的山坡,这17棵青松就像17位军人一样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小山村,从远处望去他们显得格外神圣而端庄。它不仅见证了华屋村实现了脱贫摘帽,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也证了75年来新中国面貌的变迁。” 文/图(周洲 徐乐 黄辰璐)
标题:探寻红色足迹:华屋村,十七颗青松见证华屋村旧貌换新颜
地址:http://www.whahsh.net/wmjy/37440.html